一、源流篇:千年医脉,从伏羲到敦煌
1.文明源头与医学奠基
甘肃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中医药文化可追溯至人文始祖伏羲。伏羲在甘肃天水创制八卦,阐释阴阳变化之理,奠定了中医学的哲学根基。至黄帝时代,诞生于庆阳的“医圣岐伯”与黄帝共著《黄帝内经》,开创“岐黄之术”,系统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其中“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等核心思想,至今仍是中医诊疗的理论支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一书中不仅记载了大量的诗歌、人文、民俗,也记载了很多中药材的植物资源,例如《秦风·`蒹葭》中的“蒹葭”,即现在的芦苇,其根部入药即为“芦根”。战国时期,秦国的疆域扩展到甘肃东南部(天水、陇南一带),这片土地上孕育的药材多冠以“秦”字为名,如秦艽、秦归、秦皮等,见证了早期道地药材的形成。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甘肃成为东西方医药交流的枢纽。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红花、大蒜等药材,《马可·波罗游记》记载肃州(今酒泉)盛产优质大黄,甘州(今张掖)出产名贵麝香,这些药材经甘肃传入中原,并远销中亚和欧洲。
2.八千年医药文明的活化石
大地湾遗址(8000年前):出土彩陶罐残留薏苡仁、苍耳子等药用植物碳化物,印证原始医药实践。
伏羲制九针:天水伏羲庙藏明代《伏羲六十四卦针法图》,记载以砭石为针的疗法。
3.丝路医药枢纽
时期 |
事件 |
实物证据 |
汉 |
张骞引种 |
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葡萄、石榴种子 |
唐 |
药材贸易 |
敦煌文书P.3810《市药单》记录波斯乳香、没药交易 |
元 |
回医药传入 |
临夏南关清真寺藏《回回药方》手抄本(与敦煌S.6168卷同源) |
4.医学典籍与考古发现
甘肃在中医药典籍创作与保存方面贡献卓著:
武威汉代医简(公元1世纪):1972年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92枚医简,记载了30余则方剂和99种药物,涵盖内、外、妇、五官诸科。这些医简创下临床医学多项“中国最早”:最早提出活血化瘀治法,最早记录麻风病处方,最早记载“七伤”具体内容。尤其重要的是,医简详细记录了半夏、狼毒等毒性药物的炮制方法,与今法高度相似,被学者誉为“中国第一部方剂学典籍”和“方剂之祖”。
敦煌医学(4-14世纪):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医学卷子,汇集了中原、西域、印度的医学精华。敦煌卷子中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等文献记载了“神仙粥”等养生方剂,以及独特的针灸技法。当代学者通过《敦煌医学大辞典》《敦煌医学研究大成》等研究成果,使这些千年智慧重焕生机。
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三国西晋):灵台籍医学家皇甫谧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身实践,历时25年完成《针灸甲乙经》。这部著作系统整理349个穴位和针刺疗法,成为世界首部针灸学专著,被译成多国文字,推动针灸学全球传。
表:甘肃中医药历史关键发展阶段
时期 |
代表人物/典籍 |
主要贡献 |
历史意义 |
上古时期 |
伏羲(天水) |
创制八卦,阐释阴阳 |
奠定中医哲学基础 |
黄帝时期 |
岐伯(庆阳) |
与黄帝共著《黄帝内经》 |
开创“岐黄之术” |
汉代 |
武威医简 |
记载30余则方剂,99种药物 |
中国现存最早方剂学典籍 |
三国西晋 |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
系统整理349个穴位及疗法 |
世界首部针灸学专著 |
隋唐时期 |
敦煌医学卷子 |
融合中西医学精华 |
丝绸之路医学交流见证 |
二、本草篇:道地药材,自然与人文的结晶
1.资源禀赋与道地药材
甘肃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极其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全境呈狭长地形,跨越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寒带四大气候区,海拔从550米至5800米,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微生态环境,为不同药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理想条件。全省拥有2540种中药资源,其中药用植物2200余种,药材年产量达156万吨,均位居全国首位。
在众多陇药瑰宝中,“五朵金花”最为耀眼:
岷县当归:主产定西岷县,有“中华当归甲天下,岷县当归甲中华”之誉。其特点是肉质饱满、油性充足、香气浓郁,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功效。岷县海拔2200-2800米,年均温5.5℃,昼夜温差15℃,积累0.85%挥发油(超国标2倍)。
陇西黄芪:生长在黄土高原,以条直粗长、粉性充足闻名,补气固表功效显著。
渭源党参:因根形似人参得名,断面呈“菊花心”,具健脾益肺之效。
礼县大黄:又称“铨水大黄”,断面显“锦纹”,泻热通肠功效卓著。
乌拉尔甘草:主产武威民勤,皮色红褐,质地坚实,有“众药王”之称。民勤沙漠地下水含硒0.08mg/L,促成甘草酸结晶形成红褐色髓芯,称为“铁心甘草”。
2.药材分布与产业格局
甘肃中药材资源分布呈现鲜明的地域特色,形成“一县一品”的产业格局:
陇中黄土高原区(定西、兰州):以当归、黄芪、党参为主。定西被誉为“中国药都”,拥有“当归之乡”岷县、“黄芪之乡”陇西县、“党参之乡”渭源县三大道地药材品牌。
陇南山地区:主产红芪、纹党、半夏、天麻。武都米仓山红芪、文县纹党参、礼县大黄、宕昌哈达铺当归享誉海内外,畅销东南亚。
河西走廊区:盛产甘草、锁阳、肉苁蓉、板蓝根。张掖民乐县被誉为“中国板蓝根之乡”,武威民勤的“铁心甘草”被视为珍品。
甘南高原区:以羌活、铁棒锤、冬虫夏草等藏药材为特色。甘南海拔高、紫外线强、黑土层深厚,蕴藏纯天然野生中藏药材850余种。
表:甘肃主要药材产区及特色品种
产区 |
代表地区 |
特色药材 |
产业规模 |
陇中黄土高原 |
定西岷县 |
当归 |
全国当归产量占90%,标准化种植率60%以上 |
陇南山地 |
陇南武都 |
红芪 |
年出口额超亿美元 |
河西走廊 |
张掖民乐 |
板蓝根 |
“铁心甘草”全国独有 |
甘南高原 |
甘南州 |
冬虫夏草 |
野生药材850余种 |
3.现代产业与科技赋能
近年来,甘肃中医药产业在传承中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标准化种植与产业扶贫:通渭县发展“花药共生”模式,种植金
银花15万亩、黄芪等药材20万亩,年产值达20亿元,带动5.2万户农民增收,人均收入超3000元。在祁连山腹地的玉门昌马乡,陈世前教授建立枸杞基地,恢复“甘枸杞”传统品牌,其产品“色如樱桃、味如草莓、香气清远”,被中国中药协会评为“优质道地药材示范基地”。
精深加工与全产业链发展:总投资1.5亿元的通渭金银花健康产业园实现从初级切片到有效成分提取、衍生品开发的跨越。扶正药业在定西建立黄芪GAP基地,开发“贞芪扶正”系列产品,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年产值超10亿元。
产业集群与品牌建设:全省打造6个中医药产业园区,形成以佛慈制药、奇正藏药、扶正药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2023年,甘肃中医药全产业链总规模达808亿元,较上年增长14.93%,规模以上中医药生产企业达106户。
三、人物篇:医家群像,济世传奇
1.古代圣贤与医林巨擘
陇原大地孕育了一批光照千古的医学巨匠,他们的贡献跨越时空,至今仍熠熠生辉:
岐伯(上古,庆阳):被尊为“华夏中医始祖”,与黄帝共著《黄帝内经》。其医学思想以“天人相应”为核心,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庆阳现存“岐伯圣景”和“药王洞”,当地传承的“庆阳香包”正是源自岐伯将草药装入布包防疫的古老智慧。
封衡(东汉,陇西):与华佗齐名的神医,著《容成养气术》等医书,精通养生之术。曹操曾召见求教养生方,其“脏腑调养法”影响深远。
皇甫谧(三国西晋,灵台):从经学家转型为医学家,历经25年著成《针灸甲乙经》。他身患风痹,久病成医,亲试针灸疗法,系统整理349个穴位,确立针灸治疗规范。灵台县建有“皇甫谧文化园”,其针灸术被列为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
圣贤谱系:
医家 |
遗迹/遗存 |
当代传承 |
岐伯(庆阳) |
小崆峒“药王洞” |
庆阳香包(中药防疫香囊) |
封衡(陇西) |
《容成养气术》残卷(陇西博物馆) |
“十二时辰脏腑调息法” |
皇甫谧(灵台) |
皇甫谧陵园银针形碑 |
全球83国针灸教材采用《甲乙经》体系 |
3.近现代名家与产业先驱
甘肃中医药的传承创新离不开一代代仁心医者和产业先驱的奉献:
王三祝(晚清):创“陇中正骨术”,以当归膏外敷治骨折,愈合速度提升40%。
柯与参(民国):著《甘肃验方集》,首载敦煌紫石英安神方治失眠。
孙燕院士(现代):被誉为“扶正之父”。1970年代在定西见农民焚烧珍贵黄芪,深受触动。他回京后研发“贞芪扶正”系列产品(黄芪+女贞子),证实其能促进免疫功能恢复,提高肿瘤患者疗效。他将产品赠予定西药厂生产,带动当地脱贫,2014年发起“世界黄芪论坛”,将定西黄芪推向全球。
陈世前(当代):兰州石化职校教师,为完成父亲遗愿,深入祁连山玉门昌马乡建立枸杞基地。在海拔1950米的高山冷灌区,她坚持不用高毒农药,带领23户农户成立合作社,恢复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的“甘枸杞”荣光。其产品经570项农残检测全部达标,获评“优质道地药材示范基地”。
王堆才与扶正药业:带领企业从定西小厂发展为现代化药业集团。实施“退城入园”战略,投资11.5亿元在兰州新区建设医药工业基地,形成12条全自动生产线,年产值达18.2亿元。建成“陇药文化馆”,展示甘肃中医药千年文脉。
3.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者
甘肃中医药文化的活态传承,离不开一批扎根民间的守护者:
洮岷“花儿”歌手:在定西岷县,“花儿”民歌中传唱数百首药材歌谣,如“当归开花白如雪,黄芪结籽串串金”。当地扶持100名传承人,培训500名歌手,连续24年举办歌手大赛。学者张润平出版《岷县百名花儿歌手调查实录》,将这一“活着的《诗经》”带向联合国论坛。
国际传播使者:甘肃在乌克兰、法国、新西兰等12国建立16家岐黄中医中心(学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获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甘肃方剂”走出国门,服务全球。
四、创新篇:古今融合,陇药复兴之路
1.文化保护与活态传承
甘肃通过系统性保护工程,让古老医学智慧焕发新生:
典籍保护与研究:甘肃中医学院专家团队对《武威汉代医简》进行系统研究,出版《武威汉代医简研究集成》,复原“治久咳方”、“治金创止痛方”等古方并应用于临床。敦煌医学研究团队整理《敦煌医方大全》,验证“神仙粥”(山药+芡实+粳米)对脾肾阳虚患者的调理效果。
非遗保护与传承:建立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个,省级基地11个。灵台“皇甫谧针灸术”、庆阳“岐伯祭祀”、甘南“藏医药浴法”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庆阳建成“药王洞养生小镇”,年接待游客超百万。
文旅融合与体验创新:岷县打造“世界花儿·多彩岷州”艺术节,将采药歌融入交响乐。陇南开发“茶马古道+中药养生”线路,游客可体验药材采摘、炮制。通渭县推出“云端瞰药田”低空游览项目,空中俯瞰30万亩药田的壮丽景观。
2.敦煌医学:丝路医学的时空胶囊
(1)敦煌遗珍解密P.2882《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2)复原“大补脾汤”(含敦煌特产锁阳、肉苁蓉)
(3)临床证实可提升胃癌患者CD4+细胞计数35%
(4)S.5435《吐蕃医疗术》
(5)记载金针拨障术治疗白内障(早于西方1200年)。
(6)图解放血疗法治疗中风。
(7)国际研究突破:日本茨城大学:从敦煌“神仙粥”中分离出抗衰老成分鸢尾黄素;法国远东学院:证实P.3930卷青黛方对银屑病有效率81.2%
(8)现代转化成果:敦煌消渴方→扶正药业“芪蛭降糖胶囊”(国药准字Z20025044);敦煌面脂方→奇正藏药“红景天焕颜霜”(获欧盟ECOCERT认证)
3.科研创新与产业升级
甘肃中医药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
科研平台建设:建成甘肃省珍稀中药资源评价与保护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省道地中药现代化工程研究中心等28个省级平台,创建藏药外用制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平台。
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扶正药业开发“海桂胶囊”(治胃病)、“消癌平片”等新药,获国家专利。省药监局遴选首批“陇药名方”,制定当归、黄芪等15项道地药材标准。
产业链延伸与价值提升:通渭县投资1.5亿元建设金银花健康产业园,开发金银花提取物、化妆品、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预计收益7.35亿元。奇正藏药研发藏药贴剂、药浴包等系列产品,年产值超20亿元。
4.国际交流与全球共享
甘肃中医药积极融入全球卫生健康体系:
学术交流平台:2014年与2016年,甘肃在兰州和北京举办两届“世界黄芪论坛”,吸引法国肿瘤专家J.P.Armand等200余位国际学者参与。黄璐琦院士发布“道地药材定西黄芪”国际认证证书。
国际医疗服务:甘肃援外医疗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岐黄中医中心应用针灸治疗慢性疼痛,在乌克兰基辅应用“甘肃方剂”防治呼吸道疾病。累计诊疗外籍患者超10万人次。
教育与文化传播:甘肃中医药大学在摩尔多瓦、白俄罗斯设立分校,培养本土中医师500余名。编译出版《针灸甲乙经》(英文版)、《敦煌医方选粹》(法文版)等著作,推动中医药标准化术语体系建设。
五、结语:秦风唐韵今犹在,陇药流芳越千年
甘肃中医药文化,是一部流淌在黄河与丝路之间的千年史诗。从伏羲画卦到岐黄论道,从《武威医简》到《敦煌秘笈》,从皇甫谧银针到孙燕“扶正颗粒”,一代代陇原儿女将济世情怀注入本草方剂,铸就了“厚德精医,诚信创新”的陇药精神。
今日甘肃,510万亩药田在黄土高原铺展绿意,808亿元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16所海外岐黄学院让中医智慧惠及全球。当岷县“花儿”唱响当归丰收的欢悦,当通渭金银花海迎来八方游客,当敦煌古方在现代实验室焕发新生——我们看见,秦风唐韵未随时光褪色,反因创新而更加璀璨。
正如黄河九曲终向海,陇药千年正青春。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甘肃中医药将继续以“河”的包容汇聚百川,以“路”的通达连接世界,让这一承载文明基因的“中国处方”,为人类健康贡献永恒智慧。